【我不带脑子写,你们也别带脑子看,所以请把脑子寄存在这里再看。】
“合棺,摔盆,起灵!”
伴随着一声悲凉的唱喝声,东宫内顿时哭声震天。
花开又花谢花满天,是你忽隐又忽现。
朝朝又暮暮朝暮间,却难勾勒你的脸。
大明不妙曲一响,老朱家又双叒叕死人了。
小曲一响,朱棣叫爽。
“大孙,咱的大孙,呜呜呜。”
“雄英,我的儿啊,雄英,呜呜呜。”
“雄英啊,你怎么就舍得弃皇奶奶而去啊,呜呜呜呜,你叫皇奶奶可怎么活啊,呜呜呜。”
“外甥啊,大外甥啊,呜呜呜,你娘走得早,怎么你也要离舅舅而去了啊,外甥啊。”
“虞王殿下啊,呜呜呜,一路走好啊。”
“大侄儿,大侄儿,你怎么就走了啊,呜呜呜。”
文武百官,皇亲国戚尽皆在此。
大明,洪武十五年五月,天气异常炎热,但人们的心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寒意所笼罩。
皇嫡长孙朱雄英,这位备受瞩目的皇室贵胄,不幸夭折,薨了。
追封虞王,谥号,怀。
出殡当天,太子朱标身披麻衣,头戴孝帽,面容憔悴的伏在棺前,泪水如泉涌般流淌,他的痛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,只能通过那无尽的哭泣来宣泄内心的悲伤。
按照古代的礼仪规定,嫡长子去世后,亲生父亲需要披麻戴孝,服斩衰,这就是嫡长子的地位。
而且斩衰要服三年的。
嫡长子是家族本支大宗的宗子,他代表了家族的继承和延续的责任,地位不是一般的高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葬礼仪式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,合棺,接着就要将朱雄英的棺椁运往钟山下葬了。
几个太监小心翼翼的将棺盖缓缓盖上,仿佛生怕惊醒了沉睡中的灵魂,然而,就在棺盖即将完全合拢的时候,一只小手突然从棺材里伸了出来,紧紧抓住了棺盖边缘,阻止它继续合上。
“啊!诈……诈尸了!虞王殿下活了!”
负责合棺的太监惊恐万分,不由自主的发出尖叫。
这声惊叫如同惊雷一般,打破了东宫内的宁静,原本沉浸在哀伤中的众人纷纷惊愕的抬起头,目光齐刷刷的投向了那座棺椁。
一时间,整个东宫陷入了一片死寂,只有那只小手还在顽强的阻挡着棺盖的合拢。
“开棺!快开棺!我大外甥没死!”
郑国公常茂第一时间反应过来,连忙冲上前,把合了一大半的棺盖直接给推开了。
“大舅舅。”棺内,朱雄英果然睁开了眼睛,正准备撑着身子坐起来。
“外甥!哈哈,大外甥!你没死!”常茂顿时抹了把眼泪,生怕自已看错了,赶忙把朱雄英从棺椁里抱了出来。
“雄英!”马皇后也是惊呼一声,赶忙冲到朱雄英身边,把朱雄英揽入怀中,抱头痛哭了起来。
紧紧的抱着朱雄英,生怕这是一场梦。
“皇奶奶。”朱雄英抽泣的喊了一声。
“哎,雄英,你吓死皇奶奶了,皇奶奶就知道你不舍得离皇奶奶而去的,你这是发生什么事了,你怎么死而复生的?”
马皇后喜极而泣,仔细的摸着朱雄英的脸,生怕这是一场梦。
“天上白玉京,十二楼五城,仙人抚我顶,结发受长生。”
朱雄英没有多说什么,就说了这么一句。
因为朱雄英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件事情,朱雄英只记得自已死了,魂魄飘在一片虚无的空间。
那里好像是时间的长河,自已从自已出生一直看到了后世发生的事情。
自已不甘心早夭,不甘心大明享国不过三百年,不甘心大明之后蛮夷再度入主中原等等,太多太多的不甘心了,于是向天高呼。
“苍天呐,为何只许春回去,却不容人再少年!倘若给我一次回到少年的机会,我一定不会让这些悲剧发生!”
“准。”
伴随岁月长河一个准字落下,然后自已就活了。
“大孙,大孙啊。”朱元璋拿着痒痒挠,向朱雄英走来,也想像以前一样,抱起朱雄英。
然而,朱雄英却后退了,拒绝了朱元璋的拥抱。
“陛下,君臣有别。”
朱雄英这么一句话,让朱元璋顿时愣在了原地。
百官:好家伙,这一句陛下,比当年张飞叫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一句君臣有别,疏远得不成样了。
“你……大孙,你叫咱……陛下?你不认识咱了吗?咱是你皇爷爷啊。”朱元璋不敢置信,朱雄英这是第一次这么称呼自已。
朱雄英称呼自已……陛下?
为什么这么疏远自已了?
朱雄英摇了摇头,“从你为了江山而默许我母妃薨的那一刻,你就不是了。”
刹那间,文武百官脸色骤变。
这是……谈到先太子妃之死了?竟有朱元璋的默许?
从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欲来说,是不会允许有东西超出他的掌控的,朱元璋不想的话,没有人能害了常氏。
虽然现在锦衣卫才刚成立个把月,但不代表先前的朱元璋现在就是瞎子。
常氏生完朱允熥十一天后,还在坐月子的时候薨,然后没多久吕氏扶正,这其中没点猫腻,谁信?
吕氏扶正,就是扶持江南制衡淮西,吕氏扶正之后,针对淮西的大案一个接一个,这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但凡常氏薨了,朱标重新娶一个继妃,都没人会说什么,朱标这倒反天罡的操作,很难不让人怀疑常氏的死。
朱元璋参与了可能性不大,但是默许的可能性很大。
“雄英,你说什么!”朱标呵斥道,眼下这场合,朱雄英在乱说什么?
朱雄英看向朱标,“太子殿下,你不也负了我母妃吗?妾扶正,千百年来你是独一份,我母妃的死,你敢说你不知情吗?”
这话一出,满朝文武噤若寒蝉。
这到底是发生什么事情了?为什么感觉火药味好浓。
吕氏入了东宫,是江南派系在某些方面爬得最高的位置,所以选择了扶正吕氏,拉拢江南,制衡淮西,而不是选择别人。
因为,吕氏的身份摆在那里。